近年来,日本频繁强调来自中俄的高超音速武器威胁,并以此为理由积极推动自身的反导系统建设,同时也在发展自己的高超音速武器。
众所周知,高超音速导弹速度超过5马赫,给对手留出的反应时间极其有限。因此,提前探测显得尤为关键。
然而,由于这些导弹可以在大气层内滑翔,飞行高度比传统弹道导弹更加低,这导致传统雷达探测距离缩短。
面对这一挑战,日本意识到其针对亚洲大陆的传统预警雷达已不足以保障安全。
在地球曲率的影响下,陆基雷达存在盲点,而高超音速导弹的突然袭击更是让这些漏洞暴露无遗。
因此,日本开始将目光投向太空,希望借助卫星从高空监控,加强对这些威胁的预警能力。
日媒宣称,目前,除了中俄外,美国、朝鲜已研发出高超音速导弹,印度、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德国也在进行测试。
日本防卫省认为,中俄大规模装备高超弹对其构成了“重大威胁”。一旦遭遇高超音速导弹攻击,日本必须立刻探测并预警,以便争取到足够的拦截窗口,这使得日本的太空监测计划显得格外紧迫和重要。
近日,《日经亚洲》网站透露,日本防卫省计划为新一代HTV-X货运飞船装上先进红外传感器,用以测试从太空监视高超音速导弹的能力。
这艘飞船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打造,原本是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的工具,但日本显然还想让它承担更多任务。
HTV-X的首次飞行计划在2025年,届时它将搭乘日本H-3运载火箭升空。
完成对国际空间站的补给任务后,这艘飞船并不会像以往那样直接坠入大气层,而是会继续在近地轨道上停留大约一年。
期间,日本会发射一个模拟高超音速导弹的靶弹,通过这一过程来检验HTV-X上的红外传感器能否精准探测和追踪。
这就让HTV-X不仅仅是个“运输工”,更成为了一个“太空科技的测试平台”。
有人可能会想到,难道这不是变相的间谍卫星吗?可以说HTV-X确实具备这样的潜力。
普通间谍卫星,它体积更大,能携带更多设备,且其运行轨道距地球约400公里,这为精确探测提供了优势。
这里,是不是有人觉得这“偷梁换柱”的熟悉戏码又上演了。
这种招数最为突出的就是,日本把出云级航空母舰称为“直升机护卫舰”,实质上它已经具备搭载F-35B战斗机的能力,实际上是中型航母,这种就是在掩盖其真正军事意图。
事实上,在此之前,日本已构想了探测高超弹的多种方法。
日本早在2019年就完成了一种红外探测系统的技术验证,这种系统可以安装在无人机上,飞临对手上空进行侦察。
无人机灵活多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路线和停留区域,还能组成一个空中网络,对高超音速导弹进行全方位监控。
最关键的是,无人机比较经济,就算被击落也不涉及人员损失,而且收集的数据能快速传回。
不过,日本在无人机技术方面起步稍晚,加之政治环境影响,平时也不大可能一直派遣无人机到他国周围。
因此,他们又考虑从水面舰艇上研发更先进的雷达系统。
想象一下,如果这些装备了高性能雷达的舰艇能靠近对手海域,那预警时间是不是就更多了呢?
除此之外,日本还打算打造一个由低轨道小型卫星构成的星座体系。
这些卫星加上飞机和舰艇,形成一个立体监视网络,让他们能够持续从太空监测如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国家所研发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种“多层次监视”策略,不禁让人联想到五角大楼的“多域传感器网络”。显然,日本正在为此积极布局。
但是,中国在高超导弹领域有着强大的优势,近年来更是展示出强劲的实力。
早在2019年,中国就公开了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航展上还展示了轰-6K携带的空射高超音速导弹。
055万吨驱逐舰配备大型垂直发射系统也可容纳高超音速导弹等等。
这使得中国具备了陆、空、海三位一体的高超音速导弹威慑体系,令人瞩目。
面对这样的实力,日本感到不小的压力。
所以,他们不仅在自行研发高超音速导弹,还计划设立天基预警系统,希望削弱中国的威慑力。不过,从目前来看,这些举措可能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