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警方分析发现,约八成内地被骗学生是第一年来港时受骗,有些甚至是在开学前就已经受骗
文|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318宗、2.3亿港元。
这是2024年内地在港学生遭遇电诈(当地称电话、电讯诈骗或电骗案)有关案情的相关粗略数字。
1月25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对相关情况进行披露时指出:在当年中国香港特区纳入统计的相关诈骗案中,大部分案情涉及骗徒假冒公职人员和官员,被骗者一共被骗走约2.3亿元(港币,下同)。
截至当日,当地2025年已有16宗相关案件发生,涉及骗款近2000万元。
可资对比的是:当地2024年上半年共发生诈骗案有19897宗,其中62.3%涉及网上诈骗案。诈骗案涉及的金额为44.8亿元。
从2025年初开始,随着相应案件屡禁不止,在中国香港特区各大高校读书的内地学生遭遇电骗案的一系列情况开始被密集披露,相应讨论亦逐渐升温。
为何内地学生赴港后相对容易被电诈?为减少受害者数字,当地又正在筹划哪些措施?
为何频频发生?
因电骗案成本较低且涉及跨境情况,当地已有相关产业链条。一些当地高校就曾遇到骗徒在当地社交平台冒充高校名义收集学生个人资料的案件。为提醒学生注意,当地多所高校近日亦频频披露一系列相关数字。
以香港大学为例,其于1月16日向该校学生发送电邮时透露称:近月已有超过60名该校学生身陷诈骗案,损失超过6000万元。1月24日,该校再次传出消息称:1名22岁内地女学生发现受骗,损失涉及近200万元。
该案例亦符合前述当地电骗案的一般“涉公”模式:2024年12月8日,该名女生接到骗徒电话称其是香港入境处人员,因她涉及一宗发生于南宁的案件,故需要检查其资产。如女生不在相关银行开设账户,则会被逮捕。此外她还被告知身份证被封锁故不能出入境。
从2024年底至2025年初,在没有向相关部门查询求证情况下,为按照骗徒的要求支付保证金以证清白,该女生分6次将180多万元资金转账至骗徒指定的当地“转数快”账户(类似内地电子支付账户)。该名女生是在看到其他一名港大学生被骗新闻后,才怀疑自己受骗并报警。
后者则同样为内地女生,其在1月中旬报警称:她在2024年11月接到一名某电信运营商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其涉及一宗洗黑钱案件。为接受对方监察,这名女生在下载应用程序后,先后分14次将920万元转给骗徒。
内地学生是前述香港大学及其他高校一系列骗案的最主要受害群体。
香港警务处处长萧泽颐近日的一次公开讲话中透露的信息显示:近年不少内地来港大学生受骗。警方分析发现,约八成是第一年来港时受骗,有些甚至是在开学前已经受骗,相信是由于他们对香港情况不熟悉。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相关官员亦指出:外地来求学的学生对环境不熟悉,更易成为诈骗目标,教育局会与警方紧密合作,确保大学特别关注新生防骗需求。
与外地来港学生相比,随着各方通过融入生活增加防骗信息接触面,当地市民在相关资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图为市民走过某社区内的大幅防骗海报。焦建/摄
针对这类新型电骗手法冒起,当地相关部门亦在不断联动各方,进一步通过融入市民生活增加防骗信息的接触面。
除了与当地金融机构、电信机构合作,这种联动还体现在将反诈App的二维码印刷在水费账单(涵盖几乎所有当地居民)、饮食连锁集团将防骗信息印制于餐纸、杯套及优惠券上等。
这正是到港不久或大多数时候生活在校园内的外地学生所不具备的条件。为在高校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反诈意识及警觉性,继香港理工大学之后,香港大学也开始采取“填问卷”方式。
继香港理工大学之后,近期屡屡有学生被电诈的香港大学也开始采取“填问卷”方式提醒学生。焦建/摄
据该校一名学生向《财经》透露:由警方提交的相关多选题问卷涉及数十道题目,分别涵盖电话诈骗、网络投资诈骗、网购诈骗等内容,该校本地及非本地学生都要填写,否则将无法进入图书馆等公共设施。
在香港八所主要高校中,首先开始力推相关措施的是香港理工大学。从2024年7月起,该校便要求所有新生办理入学手续时,必须完成由警方为主力所设计的网上训练课程及测验;该校亦通过多个渠道向学生宣传防骗资讯,并与警方合作设立15个微信群组,为非本地生提供防骗资讯。
《财经》记者亦分别统计了其他高校的一系列做法,分别涵盖向学生提供由警方提供的学习套件、防诈视频、宣传单张及讲座、开展培训等。不同高校的做法有所差异,有的已经将相关课程纳入整体教学内容并计入学分。
当地教育相关部门则表示:鼓励大学向学生分享防骗方法,但不会做相关强制要求。
还有别的反诈做法吗?
为提醒相关学生,当地多位相关官员近日亦频频发声。
1月21日,中国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出席行政会议前表示:很多人虽然听过,甚至参与过某些宣传,但当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总是会想“我不会是一个受害人”因此受骗。
他因此建议称:任何涉及金钱的事情,最好要与身边的家人朋友商量一下,如有怀疑,可通过政府或警方热线咨询和求助。
邓炳强亦在前述场合中指出:为打击骗案,当地相关部门已在宣传、预防及截款上做了很多工作,但内地学生未必能接触到相关防骗信息。此外,骗徒手法层出不穷。如接到电话要求交钱、连接超链接及交出个人资料时,应第一时间“停一停”,找老师或身边的朋友商量。
在行政及立法层面,中国香港特区近日已在酝酿一系列方案加强内地来港学生的防骗意识。
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是要求相关学生来港前先填写防骗问卷,将一些专门诱骗内地学生的手法告知他们。
但多个部门近日均表态称:不会因为没有填写防骗问卷而不发放签证。
1月下旬,中国香港特区立法会亦有议员联同相关团体建议在当地推行“诈骗损失责任架构”,要求涉及的金融机构及电讯商等与骗案苦主分担损失。
所谓“诈骗损失责任架构”,其英文名称为“Shared Responsibility Framework,SRF”,其实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其会根据涉及的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及社交媒体等在诈骗事件中的疏忽程度进行损失分配,受害者不用独自承担损失。
在澳大利亚及新加坡等地,已有相关架构。以新加坡为例:据该国金融管理局(MAS)及信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于2024年10月时公布的相关消息:针对金融机构及电信公司因消费者陷入钓鱼诈骗案风险时应履行的责任,其从2024年12月16日起实施“共同责任架构”。任何一方被发现失责,须对受害者作出赔偿。
为实施相关模式,该追责模式施行的依据,是所谓“瀑布模式(waterfall approach)”:发生相关诈骗案件时,银行须负起第一层把关责任,假如其被发现未采取适当措施,即须赔偿受害者损失;如确认银行履行所有责任,继而审查第二层把关的电信运营部门,如发现其失责即进行赔偿;如银行及电信业者均未失责,则受害者须承担损失。
“国际经验证明,多方合作的防骗机制可行而且必要,中国香港特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更须建立完善防诈体系。”积极推动该机制在港落地的一位立法会议员近日建议称。
责编 | 杨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