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整机产品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
受访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发展阶段类似于智能手机iPhone第一代、第二代刚发布时,未来可能会像智能手机一样逐渐成熟迭代,在不同应用场景落地。亦有受访者表示,真正理想的人形机器人,需要十年以上甚至十五年以上才会出现。
人形机器人工业场景
初步迈入商业应用
近年来,随着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得到显著提升,人形机器人概念也逐渐火热。此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概念导入或技术研发阶段,行业产品并未进入普遍的商业应用阶段。2025年前后,人形机器人领域量产消息不断。
1月17日,乐聚机器人宣布,旗下乐聚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自2023年11月“发布即量产”以来,已交付蔚来汽车、北汽越野车、江苏亨通等工业企业,目前已迈入批量交付新阶段,人形机器人迈出了商业化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优必选近日也对外表示,其已实现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2024年与汽车、3C和物流领域的多家知名企业合作,是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目前,旗下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收到车厂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正处于产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此外,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傅利叶智能等明星国产机器人企业均已陆续开启人形机器人的小规模量产。智元机器人于2024年12月16日宣布正式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年度计划产量为962台。
另据马斯克透露,2025年,特斯拉旗下人形机器人Optimus进入限量生产阶段,届时或将有超过1000台Optimus机器人在工厂内试运行。
“今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肯定会进入量产阶段,我们公司人形机器人已迭代至第五代,计划3月发布,今年年内量产。”近日,魔法原子副总裁魏兵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
魏兵说,所谓2025年量产,就一定会落地应用。预计未来三年内,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应用会逐渐走上正轨;未来五年左右,商业场景会进一步拓宽;未来五到十年,人形机器人在C端或家庭场景的应用将逐渐普及。
民生证券研报称,2025年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更是人形机器人通用能力跃升的起点,全球将有数千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场景训练。
工信部此前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
巨头加速入场
人形机器人开始从技术研发步入商业应用阶段之际,苹果、华为、百度、vivo、富士康、小米等巨头正加速入场。此前,特斯拉、英伟达以及比亚迪、赛力斯、小鹏、上汽等一众车企均已切入这一赛道。
1月15日,富士康与优必选宣布,双方达成长期战略合作,未来将通过共同成立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联合攻关项目、共同建立专注于智能制造业的人形机器人联合实验室等,进一步提升人形机器人运动、感知和决策能力,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智能制造行业解决方案落地,着力打造标准化智能生产产线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2024年11月15日,由华为与深圳前海合作区管理局共同组建的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运营,该中心将围绕华为具身大模型积极布局相关根技术与产业创新赋能,并与超百家企业共同搭建了具身智能生态圈。
魏兵称,不同企业入局人形机器人的商业目的不一,不能一概而论。车企、手机企业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一是为了探索人形机器人在自身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应用场景,以实现智能制造或降本增效;二是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企业希望以此开辟新增长点,企业考虑的是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的事情;三是基于产业融合、供应链协同等方面考虑,汽车、手机与人形机器人行业存在技术相通性与协同效应,比如传感器、智能算法、人机交互等方面。
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近日也就布局人形机器人作出了回应:人形机器人是vivo将来可以顺势切入的行业,因为vivo具备天然的两大优势。首先,大模型是人形机器人的大脑,vivo蓝心大模型持续迭代,会让机器人有强大的“思考”能力;其次,MR(混合现实)会让机器人有强大的空间感知能力,vivo在三年之内,将有MR量产产品上市,MR团队规模已达500人。
至于华为、富士康入局,分析人士告诉记者,除了实现自身降本增效,华为还有意打造行业生态圈,通过壮大生态圈再借此输出内部软硬件产品,软件如鸿蒙操作系统、盘古大模型等;而富士康此前便利用传统机器人打造了“灯塔工厂”等标杆项目,人形机器人的加持,将助力其“灯塔工厂”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以及相关智能解决方案的市场拓展。
此外,近期一批上市公司也纷纷通过投资者互动平台、公告等披露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情况,并引发资本对这一概念的广泛关注。不过,记者梳理发现,目前A股上市公司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多数为原业务的正常延伸。
人形机器人在一级市场也颇为火热。近日,人形机器人企业上海傅利叶智能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近8亿元,国鑫投资、浦东创投、张江科投等机构共同参与。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1月至10月,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共发生融资事件56起,金额超50亿元。
“目前人形机器人企业融资并不难,相对来说处于买方市场。”魏兵透露。
从产业受益方来看,蘑菇物联创始人兼CEO沈国辉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AI大模型,AI大模型相当于给传统的机器人装上了大脑,让机器人有了理解、决策等类人脑的智力和能力,而AI大模型的发展离不开算力,算力的核心则是芯片即GPU,因此英伟达将长期受益于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发展。
人形机器人咖啡场景
逐渐迭代走向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人形机器人仅为具身智能的一种形态,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背后,本质上是整个具身智能赛道的崛起。
资料显示,具身智能意思是“具有身体的人工智能”。简言之,就是让机器人或智能系统像生物一样,通过身体去感知世界、理解世界,并在世界中行动和完成任务的智能技术。
“具身智能可以集成于多种物理形态中,人形机器人只是其中一种,它还可以是四足机器人,也可以是狗或猫的形态等,未来不同场景,将出现不同形态的具身智能。比如在军事领域,四足机器人更合适,因为它比较稳定、擅长跑步和隐藏等;而在生产制造场景,人形可能更合适。目前而言,‘人形机器人’的‘人’字只是为了相对更能贴切反映出具身智能的类人智慧与能力。”沈国辉告诉记者。
“整个人类发展史上,人类都在使用不同的工具去解决不同的问题,比如石头、火、汽车、手机、电脑等,人形机器人也是工具。目前而言,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是最完美的工具或工具的终极形态。”魏兵也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传统工业机器人为“固定程序+机械臂”的组合,而人形机器人分为三部分,一是本体,即人形机器人的躯干四肢和灵巧手等;二是小脑,负责运动控制,包括从行走到跑跳,以及从简单抓取到复杂的手部动作等;三为大脑,即具身智能,包括各种AI大模型等,主要负责自主学习、规划、决策等。
近日,重庆市七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旨在以具身大模型为主攻方向、以“大脑”带“本体”为实施路径、以工业场景应用为突破口,推动重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此前,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等多地也已推出人形机器人发展相关政策。
市场机构预计,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7.6亿元人民币;2027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73亿美元;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将达1540亿美元。
“目前人形机器人发展阶段类似智能手机iPhone第一代、第二代刚发布时,未来会逐渐迭代走向成熟,在不同场景落地应用。”魏兵表示。
胡柏山说,人形机器人在短时间内还做不到完美,“大家真正理想中的人形机器人,我们判断需要十年以上,甚至十五年以上才会有”。
责编:彭勃
校对: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