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移动支付风暴再起,支付宝还能否多“碰几下”?

文|商业范儿“可以不用支付宝,但不能没有微信”,是不同平台在谈及支付方式时,最常说到的一句话。


文|商业范儿

“可以不用支付宝,但不能没有微信”,是不同平台在谈及支付方式时,最常说到的一句话。

对于首创二维码扫码支付、曾数度跨越互联网周期的支付宝而言,承受这样的评价显然是不利且不甘的。

为了重回增长轨道,支付宝对支付方式进行了多次改革,最知名的当属刷脸支付与近半年炙手可热的“碰一下”。

自我“革命”

尽管购物消费使用支付宝获得红包减免几乎已是常态化优惠活动,但在特定场景或地区,支付宝与微信两种国民级支付方式的受欢迎程度仍有较大差异。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常用的手机支付平台中,微信和支付宝位列前二,占比分别为84.11%、83.66%。微信的使用范围更广,而使用支付宝的用户部分原因是海外“AliPay”。

移动支付风暴再起,支付宝还能否多“碰几下”?

有微博大V也曾发文感慨:“表姐在她家小区开便利店,据她说,微信收款和支付宝收款,比例最少8比2,可能9:1都有,关键她还是在杭州。”

谈及支付宝为何不再被诸多用户视为支付的第一选择,绝大多数用户认为支付宝作为一款钱包类APP,却已日渐臃肿,甚至令人觉得“花里胡哨”。而微信则是手机后台常驻APP,如要付款,在流程上比单独打开支付宝要便捷许多。

推广“刷脸支付”,是支付宝提升支付流程便捷度的一次尝试。用户在消费时,无需解锁手机打开支付宝,只需触碰收银台的刷脸机,即可完成付款。虽然流程简化,但受限于用户在大数据时代的隐私焦虑,以及刷脸支付日渐严苛的监管环境,刷脸支付并没有成功取代扫码支付,即便仍有部分用户在使用,但份额远远落后于扫码支付。

在此之后,支付宝再一次酝酿起了新的支付方式变革。

展开全文

2023年初,蚂蚁集团董事长在内部提出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术用于支付的可行性。

NFC并非新鲜事物,多年前便已出现,Apple pay便是代表。后来由于成本限制以及搭载NFC功能的手机设备普及率问题,发展一度遇冷。

2023年7月,支付宝启动了围绕NFC技术的公司战略级项目——“碰一下”,并在一年后的2024年7月正式推出。支付宝对“碰一下”给出了远超“刷脸支付”的推广资源:8-9月在南京、无锡、苏州等19个城市举办服务商招募大会;9月初便已落地50多个城市,是刷脸支付同期落地速度的6倍。

截至2024年底,“碰一下”已经迅速覆盖了全国上百个城市,成功接入超过1000个大型商场、商圈以及众多连锁商户。

所谓“碰一下”,是指用户在解锁手机的前提下,无需展示打开支付宝APP付款码,碰一下商家的收款设备便可完成支付。它规避了刷脸支付过程中的摄像头问题,以硬件感应的方式优化移动支付流程。

纵观各大平台用户对“碰一下”的体验反馈,已经使用过的用户认为确实方便,未使用的用户则出于安全考量,认为一旦手机丢失岂不是任由他人随便“碰而消费”?儿童误触支付该怎么办?

支付宝“碰一下”产品经理高正曾公开回应,“碰一下”支付是基于条码支付推出的服务,安全上也继承了条码支付的根基,并进一步加码了安全策略和风控条件。此外,“碰一下”支付同样受免密支付的额度限制,并根据店铺和用户行为等因素进行风控动态调整。当金额超过免密额度,或者当系统发现异常或风险时,收银台会及时跳出,要求用户再次确认或输入密码才能完成支付。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支付宝中设置每一笔支付都需要输入密码的验证方式,以确保支付安全。

事实上,在推广扫码支付前,支付宝内部便有类似“碰一下”的构思,也就是软硬件分野。“硬件派”认为移动支付会出现专用终端,“软件派”认为二维码是当前最符合国内互联网发展的方式。支付宝选择了二维码,如今再度起用了“硬件派”思路,将每一位用户的手机作为移动支付的专用终端。

据报道,为了快速推广“碰一下”,让更多的商家了解、使用其收款设备,支付宝给地推人员提供包括开机奖励和动销奖励在内的长期激励。地推人员可以选择收取商家或自己垫付199元拿货,然后将碰一下的产品为商家免费安装,安装出现正常的收款交易的第二天即可获得40元的铺设奖励,倘若商家正常使用,之后还能获得40元的开机奖励。同时,商家按照成交订单的动销与消费者进行支付的流水,也有一部分给到地推人员。

此外,消费者在使用“碰一下”付款后,能够获得金额不等的优惠红包,还预告了下一次的优惠金额,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碰一下”的使用意愿。商家在此过程中也能获得一定金额的补贴奖励,老用户每笔交易奖励0.3元到0.5元,新用户则高达0.6元到1元。每月根据交易笔数和金额,商家还有机会获得额外的现金奖励。

“碰一下”的推广,可以视为支付宝回归支付本源、提升支付便捷度的重要举措,也是重新抢夺支付市场份额的竞争方式。作为月活超过8.5亿的超级APP,能否帮助支付宝获得更高的增长空间仍需时间来验证,但对于已经是支付宝用户却因为操作流程原因暂未使用的老用户而言,在支付时则多了一个新的选择,毕竟也能获得实实在在的优惠。

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课题组基于对111个国家2000多位外国旅客的调研数据指出,超九成有过来华经历的外国旅客感受中国移动支付便利进一步提升;使用过支付宝的外国旅客中,99%还会推荐朋友使用,除了在大街小巷可以体验的扫一扫支付之外,近90%的来华外国旅客想尝试“碰一下支付”。

支付与支付之外

优化移动支付流程是“碰一下”的初衷,但支付宝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蚂蚁集团总裁韩歆毅在上海外滩大会曾说,“碰一下”不仅解决支付的问题,还能连接其他服务,它将成为商家数字化经营的新入口,这为“碰一下”打开了全新的想象力。

2024年末,韩歆毅宣布对组织架构进行升级,成立数字支付事业群和支付宝两大事业群。新成立的数字支付事业群主要负责创新支付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如扫码、碰一碰、刷脸支付等。而新的支付宝事业群则负责生活缴费、酒旅出行、点餐外卖、共享单车、医院挂号等服务。

从组织架构亦可看出,蚂蚁集团在支付业务上将延续两条腿走路态势:数字支付事业群继续探索支付业务的便捷度与安全性;支付宝事业群则在支付业务之外探索链接全新场景的可能性。

功能上,“碰一下”已经在和多个线下场景相结合。支付之外,“碰一下”注册会员、“碰一下”取快递和“碰一下”点餐等功能已经上路,支付宝还联合饿了么、绿城,让外卖员“碰一下”完成身份核验进入小区等,支付宝利用“碰一下”已经在尝试支付业务与蚂蚁集团旗下诸多业务场景的融合。

在过往NFC的使用案例中,由于误触和感应失灵等原因对消费者的困扰时有出现,而今支付宝的“碰一下”拓展了诸多场景,同样也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麻烦。付款设备通常置于商家收银台,而点餐、注册等额外功能则通常置于餐桌,已有用户反映,手机放置桌上用餐时常有弹窗出现,不胜其扰。

这位用户感叹:“支付宝还是那个支付宝,支付之外总会串连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

此外,NFC的一大优势是不太依赖互联网连接,即使在网络信号不佳或手机网络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也能正常使用,这对于网络状况不好、无法加载出付款码的用户而言是利好。但也有用户反映,在网络不好的情况下也无法使用“碰一下”,是设备的物理原因还是网络原因无从验证。

也有不少用户反映,iOS系统手机使用“碰一下”后,需要打开支付宝再次确认付款,而确认步骤又把“碰一下”和扫码支付拉到了同等的竞争位置,甚至效率不如扫码支付。

多种使用“碰一下”的衍生问题再度让用户想起了对支付宝“花里胡哨”的诟病。为了拓展支付之外的场景,支付宝做出了诸多尝试。

2024年底,支付宝上线了AI视觉搜索产品“探一下”,用户打开摄像头,AI会根据摄像头聚焦的内容生成分析结果,最终展示“探知识”“探灵感”“探文字”“AR”四个选项,基于视觉识别,不提供文字输入服务,也就是根据摄像头聚焦内容展示一些发散内容,这些发散内容由AI提供。

这是支付宝在内容服务上的创意玩法延伸,它不直接关联到支付流程,是AI为APP使用体验所提供的额外服务。此前,2024年9月支付宝上线了AI独立APP“支小宝”,可通过对话快速订票、点餐、打车、查询附近吃喝玩乐等,但在实际体验中,由于数据与信息壁垒的原因,支小宝所能完成的功能十分有限,市场反响极其一般。

但“碰一下”不同,“碰一下”链接了线下付款场景,自然而然有着比支小宝更高的讨论度,便捷支付的优势也带来了一定的认可度,是当下提升支付宝使用率的有力抓手。

此时,如何用方便快捷的形象挽回已经流失的用户,是支付宝的当务之急。其他场景的延伸、内容价值的挖掘仍需谨慎,也并非一蹴而就,支付之外的确拥有更大想象空间,但也不能忽视基本盘的维护。

不少年轻人为了使用支付宝而不被多种复杂的额外功能所打扰,自发开启了支付宝针对银发群体的“长辈模式”,这一现象也应当引起支付宝的重视。

“碰一下”所引发的热度风暴,能否持续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根据支付宝数据,70%使用“碰一下”的用户是年轻人。因此,当商家补贴与消费优惠力度稍缓,如何避免再步“刷脸支付”后尘,以及如何避免年轻人新鲜感退却之后的热度流失,是支付宝当下就要解决的问题。

由此来看,效率与场景的取舍,支付宝仍需重新考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hxsdq.com/14690.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