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提高居民收入,怎么就这么难?

▼撰文丨丁慧这两年,“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一直是高频词,不时见诸网络报端。

撰文丨丁慧

这两年,“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一直是高频词,不时见诸网络报端。

“提振消费”最直接的方式是提高居民收入,居民手里可支配的钱多了,才能更愿意消费。这是常识,也是当下的社会共识,问题就在于,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居民收入。

而从当下的情形看,这恰是一个难点。

01

在宏观消费数据疲软之前,人们的“消费体感”早已跑在前面。

2017年,“消费降级”一词被正式提出。在这之后,网友不断地补充关于“消费降级”的具体表现。特别是最近这两年,从衣食到住行,关于“消费降级”的声音更多。

部分城市中产的日常消费,从Lululemon到lululemom“平替”,就连以平价著称的优衣库都被继续“降级”,有些以前停车不care停车费的中产白领,为了省点停车费,开始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买打折券,人均好几百的高端餐馆也不去了,甚至吃个麦当劳也开始用团购券了。

在宏观数据上,“消费降级”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服装类快消品牌的营收下降上,其次则是体现在高端餐饮业利润额的下滑。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2024年上半年,北京市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的利润总额仅为1.8亿元,同比急剧下滑88.8%,行业利润萎缩至历史低点0.37%。

如果说城市中产都在“消费降级”,那广大农村地区的人们的消费则一直维持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对于月收入三四千的人们来说,一双售价39.9元的对钩山寨代步鞋是他们的消费日常,他们也不在鞋子乎是不是真名牌,只要能满足鞋的基本功能即可。当然,由于消费的产品过于“下沉”,消费数据甚至都无法在品牌年报中体现出来。

至于另一个花钱的“大头”——吃饭,多数中低收入群体连外卖都不怎么点,选择自己做饭,偶尔下顿人均不超过50元的馆子,便是这类收入群体的日常。

当然,他们的消费偏好也被电商捕捉。2018年,某智库发布的用户报告显示,用户中52.7%习惯从“秒杀/特卖/清仓/免单”等区域进行购买,由此也能看得出,大多数人转移消费阵地看重的正是低价和省钱。

购物的决策主要依据可支配收入在市场中的计算,但当绝大多数人都变成了价格敏感人群时,就会影响到行业标准、企业发展策略、企业销售策略,甚至是对社会经济的拉动。

02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1—10月,在必需品类消费中,粮食、食品类增长9.9%;中西药品类增长4.3%,日用品类增长2.9%。非必需品类消费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7.8%;文化用品类下降0.6%;服装、鞋帽、针织纺织类仅增长1.1%。

可以看到,多数人的消费策略还是把钱花在“刀刃上”,大都用来购买生活必须品了。

在整体消费不足的情况下,现行的消费支持政策也主要集中在中高收入群体身上,而那些最有花钱意愿、最需要钱来改善基本生活的低收入群体却被忽略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941元,平均每月3437.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83元,每月约为4576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40元,每月是1860元,大约是城镇居民的40%多一点。

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0631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553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3839元,大约是城镇居民的二人之一。

比如当下各地轰轰烈烈在搞的以旧换新,主要针对的是汽车、家电等消费品。这一措施确实也提振了不少消费。不过仔细想,有了车才能换新车,有了旧家电,才能换新家电,而对于连一辆车都没有的中低收入群体来说,甚至连“换新”都无“物”可换;即便是家电,他们也是能用就将就着用,换新的钱也很难拿得出来。

收入是城镇居民的40%多一点,消费却是城镇居民的二分之一,可见现实中,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是真真切切地把钱花在了“刀刃”上,具体到一顿饭要不要买肉、要不要多买点肉,具体到下个月交不交得上水电费、能不能立即交得上房租。

在我看来,假如可以提高这类群体的收入,在“提振消费”上,效果一定可以更加立竿见影。

也曾有研究部门测算过,财政资金发消费券的乘数效应在城市大于3倍。这就意味着,如果拿出1万亿元资金发放给城镇居民,或将创造3万亿元以上的总需求。农村的乘数效应更加明显,1万亿资金或将带来5万亿元的总需求。

03

近段时间,无论围绕国内经济“产能过剩”的争议,还是对主要经济体对中国“加关税”的争议,本质上还是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相关。

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是提振消费的根本,而提高居民收入则是提高居民消费的根本。

无论媒体如何呼吁让居民“敢消费”“愿消费”,“敢”和“愿”都不是重点,重点还是在于提高居民收入,只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消费意愿才会自然而然上来,否则,都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眼下月收入三四千才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常态。

总之,提高消费,不单单是喊一个口号那么简单,涉及的是结构性问题。

对于居民来说,愿意消费的背后,要么收入增加了,要么债务减少了,要么就业稳定了,而如果什么都没有稳定预期,则很难让人放心大胆去消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hxsdq.com/8858.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